˄

在地葡萄柚

水果:葡萄柚
產地:嘉義中埔
農夫:林文嘉
產季:10~12月,可貯存到隔年6月才出售,耐儲藏。
特性 : 台灣風味的二紅品種紅肉葡萄柚,果肉幼嫩細緻、汁液飽滿、香氣清芬

 


 

十一月天裡,節氣已是立冬了,但嘉義氣溫依然偏暖,中埔農夫林文嘉的柑橘園正待豐收。

整座園裡樹影婆娑,上百株柑橘樹遮天避日,或黃或橙的果實高高低低掛滿樹梢,而我們的目標物---葡萄柚則好幾顆成串櫐實。由於結果群聚的樣態似葡萄所以被取名為「葡萄柚」,據說,首次使用葡萄柚這個名稱是在1814年的牙買加,東西方有志一同,英文也叫grapefruit(直譯為葡萄果),早在日治時期約1917年即從夏威夷引進來台種植。

林家果園結果正盛,林太太順手摘幾顆柳丁、臍丁剝就起來,遞到我們手中,汁液迸流,每種柑橘果類的滋味和香氣濃淡各自不一,但芸香科的柑橘氣息總是能消除疲累,順著鼻腔沁入口腔,讓人繃緊的神經鬆懈開來。我們的目標是二紅品種的葡萄柚,得感謝林文嘉夫婦的堅持,在美國葡萄柚鋪天蓋地進口來台後,依然沒把他家的葡萄柚砍除殆盡。

30年前,從世代務農的父親手中承接這片柑橘園,當時的林文嘉仍是半農半X,他一邊上班,一邊研究果園的土質,發現這片地處淺山山坡地的園子係微酸性且富含有機質的砂質土壤,非常適合性喜高溫多濕的葡萄柚。於是,林文嘉著手引進來自美國佛羅里達葡萄柚品種,起初消費市場的接受度不高,他想方設法改良品種,動腦筋嫁接在苦柚樹上,因而種出顏色呈粉紅色、不帶苦味、多汁且肉質細緻、香氣清芬、風味獨具的二紅葡萄柚。

改良後的二紅葡萄柚開始逐漸為市場所接受。可惜好景不常,在自由貿易風席捲下,美國葡萄柚挾低價大舉進口,台產葡萄柚飽受衝擊,價格直落,北部很多果農放棄葡萄柚,改種價格較高的茂谷柑。但林文嘉仍不願放棄,讓葡萄柚果樹在品類豐富的柑橘園內仍有一席之地。對種柑橘的農夫來說,每年最盼望的就是秋收季,整年的收入就靠這時。林家果園因熟能生巧,只要老天賞臉,通常都能豐收。

葡萄柚含膳食纖維與維他命C,復又不含脂肪、膽固醇,在養生概念日益普遍之後,成為頗受歡迎的健康水果。而林家的葡萄柚肉多、皮薄、籽少、有八九成汁液,且帶甘味。我們訂了滿滿一車,經過繁複的工序─去皮、去籽、去白囊,僅保留果肉,再熬煮成果漿。 吃過台產葡萄柚,才知道這種水果的真滋味。
 


TIPS水果知識站:

因為氣候適宜,台灣最早引進葡萄柚種植的產地之一就在嘉義中埔。台灣的葡萄柚大致分為紅、白兩類品種,包括果皮有深紅色暈斑或有淡紅色油胞者的紅肉種,以及油胞呈白色者為白肉種;紅肉種則又分為北台灣所種植的強調顏色的紅寶石品種,嘉義地區的二紅品種則講究風味。

主要營養成分:維他命A、鉀、肌醇維他命C、膳食纖維,葉酸;而「蕃茄紅素與β胡蘿蔔素」僅存於紅肉及粉紅肉葡萄柚中。

選購小撇步
表皮光滑、果大豐圓、油胞細緻的。



獵果社群